这是英国之行的第三天大彩配资。
前两天的收获,在这里:
我再一次走进某个商店,习惯性地翻看他们的标签。洗发水,不是英国制造。运动鞋?也不是。连印着伦敦眼和红色电话亭的纪念品,都不是“Made in UK”。
来之前,我的心里就有个困惑。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心脏,制造业曾占GDP30%。可今天,你几乎看不到英国制造的商品。它似乎,“放弃”了制造业。
那么,它靠什么赚钱?
这天,我有幸去到了著名的芯片公司ARM。近距离接触之下,有很多感悟,印证了很多我此前的看法。
我心里有种感觉,逐渐清晰:
英国人,确实把“知识付费”,做到了某种极致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展开剩余91%不生产芯片的芯片巨头
你可能不熟悉“ARM”这个名字。但这并不妨碍,你每天都离不开它。
因为你手里的智能手机、平板,智能手表、电视盒子,它们的“心脏”——芯片,几乎都跳动着ARM的技术。ARM,掌握了全球移动芯片的命脉。
但这家芯片巨头,在30多年的历史中,从未生产过一颗芯片。
这就像一家公司,掌握着可乐的配方。所有可乐都用它的配方生产、销售,卖到全世界。但这家提供配方的公司,自己从不生产、也不卖一瓶可乐。
那它靠什么赚钱?
“卖图纸”
如果造芯片约等于盖房子,那ARM,就是一家“设计院”。
这家设计院,不盖房,也不卖钢筋水泥。它只设计“图纸”,然后把它卖给“开发商”:高通、苹果、华为。
图纸,分两种。
第一种,相当于“毛坯房”。只有墙体和基础的水电管线。像苹果、华为这种顶级开发商,就会买下这种“图纸”,回去自己精装修。这叫:架构授权。
第二种,相当于“精装房”,精装修方案都帮你做好了。买回去几乎不用改。大部分公司,用的都是这种。这是:IP授权。
ARM,就靠这一张张受到专利保护的“图纸”赚钱。它卖的不是产品,而是标准。
厉害。不过,听说最近很多芯片公司,都在裁员。ARM作为产业上游,会不会受到影响?
不会。影响不大。
“打群架”
有一个生动的比方,可以形容ARM业务模式:
打群架。
什么意思?如果把全球芯片市场比作战场,那么参战的军队,就是苹果、高通、华为。
ARM呢?ARM不参战。ARM只给军队,提供武器。我不管你们是敌是友,只要你打仗,用我的武器,我们就是伙伴。
这套玩法,可守可攻。
今天,A公司决策失误,倒闭了。没关系,它的市场份额,会立刻被B公司和C公司抢走。但B公司和C公司,用的也同样是ARM的“武器”。
战场胜负,决定了谁能吃肉。但只要战争不断,卖武器的,就永远有汤喝。
当ARM想进入一个新市场时,它又能迅速团结战场上最强的几个“大哥”,比如,苹果、高通、博通,围攻对手。
好几个打一个,这不就是“打群架”吗?
听起来是不错。但为什么“大哥”们大彩配资,就心甘情愿地用你的武器呢?
精简指令集、复杂指令集
对啊。PC时代,英特尔才是芯片王者。为什么智能手机时代,ARM后来居上了呢?
这,就要说到两家公司的技术路线了。
英特尔,走的是“复杂指令集”(CISC)路线。你可以理解为“一句话说清楚一件复杂事”,指令很强大,但本身也很复杂。
ARM,走的是“精简指令集”(RISC)路线。它更像“用简单的词,说复杂的话”,指令等长,且一条指令做一个动作,多个简单动作的组合,就能完成复杂任务。
英特尔的“复杂”,导致CPU功耗很高。在有电源线的PC上,这不是问题。但到了靠电池续命的手机上,这就成了致命的缺点。而ARM的“精简”,让它的CPU可以像搭乐高一样,灵活又省电,自然受广大手机厂商青睐。
不得了。商业模式又好,技术路线又赶上了时代,ARM肯定赚翻了吧。
其实,我们不赚钱
ARM,其实不太赚钱。它的2025财年营收,大概是40亿美金。
这有点凡尔赛了吧。40亿美金,还不多吗?
当然多。但要看跟谁比。
它的伙伴苹果,一年的收入,是它的上百倍。更关键的,每年卖出的,使用了ARM技术的芯片,总价值可能达到了千亿美金。看着一个个下游伙伴,靠自己的技术成了巨头,但自己只拿这么一小份。ARM不眼红吗?
不眼红。
ARM清楚,一旦自己下场淘金,那它就不再是中立的“路线图提供者”,而会成为所有淘金者的敌人。
放弃成为最肥的鱼,才能成为整片鱼塘离不开的水。
这种“放水养鱼”、“不眼红”的共生模式,很美好。但它能挡得住,商业之外的力量吗?
中立的技术,与不中立的世界
英国的地缘政治,和美国深度绑定。这就导致:美国的出口管制,英国基本都要跟上。
技术中立是理想,公司国籍是现实。
最直接的例子,就是华为。尽管华为是ARM多年大客户,但在出口管制压力下,ARM最新的芯片架构,也很难授权给华为。
这也解释了,为什么在2020年,当英伟达试图收购ARM时,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,都表示了强烈的反对。因为所有人都担心,一旦ARM变成了美国公司,曾经开放的“武器库”,会沦为管制的工具,对自己关上大门。
怎么办?那我就去寻找、甚至亲自打造一个,开放的“武器库”。
比如,RISC-V。
但RISC-V,还没等到它的“苹果”
什么是RISC-V?
它和ARM一样,也是一种“精简指令集”。但开源,且免费。因此,很多人把它看作是“国产替代”的希望。但和ARM相比,却始终没有太大的起色。
为什么?
想象一下。你是一家芯片公司,我也是。我花了几十个亿,投入几千名工程师,没日没夜,终于研发出一个新的架构,让性能比公共版本提升30%。这时候,我不可能把架构开源出来,让你不费力气造出一样的芯片。
这和开源软件的逻辑,完全不同。
开源软件,是把地图送给你,去到终点住进他的客栈,他好收钱。比如,谷歌开源安卓,是为了卖应用商店和广告。而开源硬件,相当于把“客栈”的设计图纸,免费送给竞争对手,他就在你旁边,开家一模一样的店。这等于直接让对手“抄作业”。
一个是市场行为,一个是自断财路。
所以,利用RISC-V,你可以做出很多“够用”的芯片,用在智能音箱、插座上。但要真的推广开来,它还没等到一个像苹果一样的巨头支持,成就自己的生态。
技术天才,市场侏儒,制造空白
走出ARM,我和当地的创业者交流。越聊,我越有一个感受:
这种“只卖知识,不做产品”的模式,ARM不是孤例。
比如,Flex Enable。专注柔性屏材料,手握1000多项专利。又比如,Imagination Technologies,专注GPU架构设计。他们都只做技术研发、专利授权,不涉足生产制造。
这成了一种“剑桥现象”,甚至是一种“英国模式”。
一位当地的创业者,如此总结:技术的天才,市场的侏儒,制造的空白。
英国科技公司,痴迷在实验室里,搞从0到1的原始创新。但怎么把技术变成产品卖出去,我们不擅长、也不感兴趣。至于怎么扩大规模,把产品造出百万件,更是想都不会去想。
这个曾经用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,现在,似乎真的放弃了大规模制造。他们选择,把“造东西的知识”卖给别人。
所以,英国许多科技公司,本质上都是在做“知识付费”。
这种模式,你可以说它是“专注核心优势”,也可以说是一种路径依赖。
毕竟,在几百年前,他们就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。当他们发现,靠“卖掉知识”,就能过上体面生活时,自然也就失去了费力去建工厂、跑市场的动力。
来收购公司,或许是个好选择
不过,这种延续了几十年,专注“发明”,然后被美国人买走的结局,似乎正在发生改变。
买家,不一定总是美国人。也可以是,中国人。
根据报道:
2008年,中车株洲所收购英国半导体企业Dynex股权。2016年,携程收购航班搜索引擎Skyscanner。2021年,腾讯收购游戏开发商Sumo Group。
2008年,中车株洲所收购英国半导体企业Dynex股权。2016年,携程收购航班搜索引擎Skyscanner。2021年,腾讯收购游戏开发商Sumo Group。
当一个“技术天才”只想“卖身”,这对我们来说,或许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。
知识,确实是力量
坐上返程的大巴,回想起ARM,我的心里很受触动。
很多人觉得,一家公司没有厂房,就像个皮包公司。但ARM,走出了另外一条路。它放弃了制造、市场,甚至放弃了做出完整的产品,专注技术,做到世界顶尖。然后,把知识产品,授权给全世界。
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·培根说:知识就是力量。而今天的英国人,确实把知识变成了力量,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。把“大脑”留给了自己,把“手脚”交给了世界。
这让他们过上了体面的生活,也让他们站在别人的船上,失去了掌舵权。
好了。今天的行程,又结束了。明天,我们将出发,前往牛津。
我想去看看,在那个诞生了无数首相、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校园里,他们看待商业和世界的方式,又和剑桥的“技术天才”们,有什么根本的不同?
明天,再见。
P.S.
坐在家里,只能揣测。去到现场,才有答案。
过去的一年多里,我们陆续去到了沙特、阿联酋、日本、墨西哥、越南、印尼、美国、新加坡。
下半年,我们也会继续走在探索世界的路上。
8月14日-8月17日,我们会去到吉林。见山,见水,见自己。直到我们,找到内心的答案。
8月30日-9月7日,我们会去到非洲。看看那片最狂野的土壤里,开出了什么样的花。
12月14日-12月21日,我们会到北非的埃及和摩洛哥。那里,是中国企业出海最新的热土。
现在,我也想邀请你,与我同行。
一个人,要读万卷书,也要行万里路。因为大彩配资,一个人的成就,大不过他的梦想。一个人的梦想,大不过他的所见所闻。
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