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英雄的事迹,不是没有想拍成电影融丰配资,而是根本无法拍。因为这些事太真实,太残酷,镜头怕拍,演员也怕演。张英才,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一位九次荣立特等功的战斗英雄,他三度获得“特等战斗英雄”称号,毛主席更是四次亲自接见了他。
在全军几百万战士中,只有他做到了。张英才不是将军,也不是元帅,而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中一步步拼杀上来的“营长中的营长”。
“一等功拿命换”,那么特等功呢?——命得多几条才够。
一个人在解放军里立下一次一等功,已是极限,因为那是“命换”的奖赏。可是张英才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立下了九次特等功,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真实的战场拼搏,不是幸运,而是命悬一线的搏命。这种英勇和血战的精神融丰配资,他是唯一做到的。
1946年,吕梁战役时,张英才首次“大展身手”。那时,他带领着仅有30多名战士,突袭敌军的东阳村阵地。在天刚亮时,他们悄悄摸进村,原本以为可以打个措手不及,结果却被敌人三面包围,退路被彻底切断。面对困境,张英才没有选择突围,而是死守。他指挥队伍逐户坚守,连声嘶力竭地顶住敌人的一波又一波的冲锋。
展开剩余62%每个战士的弹药都不足50发,轻机枪开火至冒烟,子弹打光后融丰配资,张英才换上副连长的枪继续作战。最激烈的时刻,他连换三把枪,左臂中弹,他用布条简单包扎伤口后,依然冲锋在前。不是不怕死,而是不能退。若他们退了,整个东阳村的防线将会崩溃,敌人就会直捣指挥所。
经过四小时的坚守,增援部队终于赶到,成功发动总攻,打破了敌军的防线。战斗结束时,这支30人的小分队,牺牲了17人,9人重伤。“活着的都流血,倒下的都是正面中枪。”
张英才并没有刻意宣传自己,但他连换三把枪,血染棉袄的形象却成为了整个太岳军区的传奇。之后,他被授予“太岳纵队特等战斗英雄”称号,那是他的第一次荣誉——但绝不是最后一次。
东阳村战斗刚结束不久,张英才又带队奔赴新的战场,这一次的任务比以往更为艰巨——淮海战役。1948年11月,淮海战役打响,这场战斗持续了66天,而张英才带领的“钢铁营”在这场战役中,打了整整15场硬仗,成为了敌人最怕碰的“硬茬”。张英才营一共毙敌2000余人,俘虏1000多人。敌军一听到“张英才营长”,马上调头换线,没人敢与他们硬碰。
在一次宿县外围的夜战中,敌军调来第九兵团的王牌反扑,整整八小时的激战中,张英才右腿中弹,血流如注,副官劝他撤退,他却毫不犹豫地绑紧伤口,继续坚守阵地。“这仗没打完,我不走。”那一战打完后,张英才的“钢铁营”减员过半,弹药打光,靠缴获的敌军装备继续坚持,最终营旗未丢,阵地未退。
战后,第二野战军前委授予这个营“钢铁营”称号,而张英才则被称为“钢铁营营长”。他所带的“钢铁营”战斗力评估远超普通营队,三到四倍的战斗效率让它成为了军内教材,用于后续部队的训练。
张英才一生战斗,从不多言,但每个士兵都知道:“只要他站着,就没人敢退。”这不是纪律的约束,而是无与伦比的信任。一个人能在战场上拼杀并不罕见,但能带领一支队伍与自己共同拼搏,直至最后一刻,这才是真正的英雄。
1954年,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,张英才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。当天,他穿着旧军装走进怀仁堂,毛主席第四次亲自接见了他。此后,他成为了中共第九、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,也曾担任13军副军长。许多军校教材中都留下了他的传奇事迹,但若你问张英才自己是谁,他仅仅说了一句话:“我就是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兵。”
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,而“钢铁营”的传奇融丰配资,也将继续传承下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